相片提供者︰南區綠化帶改劃關注組
獨媒按: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撤銷薄扶林的發展限制,並研究於置富花園旁山谷建屋,作重置因重建華富邨而須遷離的居民。置富花園居民反對計劃,並向城規會申請將部份範圍劃作「古蹟公園」,房屋署在諮詢截止前縮減發展範圍,由18公頃減至15公頃,增加與現有置富花園及雅緻洋房的距離。
置富山谷被建議用來興建房屋,引起生態人士的強烈反對。該區擁有龐大的古樹群,也有瀕危絕種和易危的生物。一旦受到發展,難以想像對生態帶來什麼嚴重程度的傷害。
置富山谷被建議用來興建房屋,引起生態人士的強烈反對。該區擁有龐大的古樹群,也有瀕危絕種和易危的生物。一旦受到發展,難以想像對生態帶來什麼嚴重程度的傷害。
相片提供者︰宋亦希
置富花園居民協會及南區綠化地改劃關注組自2014年收到通知,政府有意開發屋苑後山,以「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為由,在山坡興建公私營房屋。但從高空俯瞰,山坡並不符合政府的陳述,由伯大尼博物館至雅緻洋房的山坡總長一公里,完全被樹海覆蓋,只有雅緻洋房不足二百米的地方有一個射箭場,但四周也被樹木包圍。關注組的Steve和成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生態普查,發現八棵廣東紫薇,屬於極具觀賞和科研價值的樹木,但因數量稀少,已被香港《林務條例》重點保護。廣東紫薇樹身的顏色會根據天氣陰晴而由栗褐色變成翠綠色,也是紫薇屬中罕有帶有花香的樹種,故能成為該區蜜蜂重要的花蜜來源之一。
圖:申請改劃為「古蹟公園」範圍
土沉香生態及文化保育協會總幹事何佩嫻及樹木顧問陳少和也特意到置富山谷磡察,發現老朴樹的群落,面積比她想像中大,樹齡超過百年,可惜尚未納入古樹名冊。這龐大的朴樹群相信是以前村民為了乘涼及建造風水林而設。朴樹每次結果,數量繁多,能牧養區內不少動物和昆蟲。此外,她發現多棵原生樹木,如竹、柚、桔、大樹菠蘿、柿榕樹、血桐和鴨腳木等。何認為龐大的古樹群猶如城市綠肺,能吸收汽車排放的廢氣,淨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而古樹是活的歷史,記載昔日兒童如何把樹木視為遊樂場,一邊採摘果實當作零食,一邊利用樹枝和種子自製「霹啪筒」的玩具,村民甚至利用木材,製造生財工具。
研究本地兩棲動物的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宋亦希,也協助南區綠化地改劃關注組評估生態狀況。他發現置富山谷內有短腳角蟾,物種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列為「瀕危」。他嘗試在廣東尋找相同品種,尚未有發現。若全球找不到短腳角蟾的足跡,香港就成全球唯一的棲息地。他發現短腳角蟾對於棲息地的要求更高於其他蛙類,牠們除了對乾淨水源有一定要求,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牠們對棲息地的選擇,所以不能利用異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和遷移(translocation)的方式繁殖。加上,牠們日常都是以很小的族群形態生活,異地遷移方式有機會改變了牠們的基因,甚至導致族群完全覆亡。
除了短腳角蟾,山谷內其他蛙類也是濾食性動物(filter feeder),以口腔作為濾網,吸食水中浮游生物,且排出的水源有助促進水體的養份循環,培殖硝化細菌,製造「爆藻」的效果,抑制藻類生長,令置富山谷的溪流保持健康的狀態。
蝴蝶愛好者黃嘉麟亦到訪置富山谷觀察,相信山谷適宜過冬斑蝶逗留,為國際生態資源保育盡一分力。但他非常擔心準備營建的屋苑,將建造大型水渠,例如淡水魚會沿著河溪活動,一旦下游建了集水區和污水渠,這些動物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
綠化地帶和綠化政策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兩者基於截然不同的政策觀點。前者源於通過土地的永久開設,避開城市化的蔓延,如以農地、濕地、林地、草叢作為分隔;而後者即是基於市容改造、環境污染處理和舒適生活,推動城市環境的更新工作。由於很多人錯把綠化地帶視為綠化政策的一部分,導致綠化地帶常常被降級看待,也忽視綠化帶與附近郊野公園的互動及生態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功能互補。有些雀鳥在郊野公園找不到足夠的糧食,就會飛往風水林和農地吃果樹和農作物,然後返回郊野公園。這些地景的互動,原應納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Biodiversity Strategic Action Plan, BSAP),但自政府錯誤判斷置富山谷為沒有植被的綠化地帶的個案開始,頓感政府提倡的生態價值主流化,要求各部門 「在規劃和決策過程中引入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以達到可持續發展」,言過其詞。
研究本地兩棲動物的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宋亦希,也協助南區綠化地改劃關注組評估生態狀況。他發現置富山谷內有短腳角蟾,物種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列為「瀕危」。他嘗試在廣東尋找相同品種,尚未有發現。若全球找不到短腳角蟾的足跡,香港就成全球唯一的棲息地。他發現短腳角蟾對於棲息地的要求更高於其他蛙類,牠們除了對乾淨水源有一定要求,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牠們對棲息地的選擇,所以不能利用異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和遷移(translocation)的方式繁殖。加上,牠們日常都是以很小的族群形態生活,異地遷移方式有機會改變了牠們的基因,甚至導致族群完全覆亡。
除了短腳角蟾,山谷內其他蛙類也是濾食性動物(filter feeder),以口腔作為濾網,吸食水中浮游生物,且排出的水源有助促進水體的養份循環,培殖硝化細菌,製造「爆藻」的效果,抑制藻類生長,令置富山谷的溪流保持健康的狀態。
蝴蝶愛好者黃嘉麟亦到訪置富山谷觀察,相信山谷適宜過冬斑蝶逗留,為國際生態資源保育盡一分力。但他非常擔心準備營建的屋苑,將建造大型水渠,例如淡水魚會沿著河溪活動,一旦下游建了集水區和污水渠,這些動物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
綠化地帶和綠化政策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兩者基於截然不同的政策觀點。前者源於通過土地的永久開設,避開城市化的蔓延,如以農地、濕地、林地、草叢作為分隔;而後者即是基於市容改造、環境污染處理和舒適生活,推動城市環境的更新工作。由於很多人錯把綠化地帶視為綠化政策的一部分,導致綠化地帶常常被降級看待,也忽視綠化帶與附近郊野公園的互動及生態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功能互補。有些雀鳥在郊野公園找不到足夠的糧食,就會飛往風水林和農地吃果樹和農作物,然後返回郊野公園。這些地景的互動,原應納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Biodiversity Strategic Action Plan, BSAP),但自政府錯誤判斷置富山谷為沒有植被的綠化地帶的個案開始,頓感政府提倡的生態價值主流化,要求各部門 「在規劃和決策過程中引入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以達到可持續發展」,言過其詞。
圖:房屋署最新發展置富山谷計劃
來源: 獨立媒體
來源: 獨立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