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撰文:黃潔文 思匯政策研究所傳訊經理
欄名:GREEN FORUM政府近來向立法會提交討論文件,進一步交代施政報告倡議的覓地建房大計。文件介紹了政府短至中期,以及長遠土地供應計劃,當中有建議將全港16區共152幅地改劃為住宅用途,為未來5年提供21.5萬個住宅單位。
綠化帶緩衝 城市與大自然
雖然文件未有清楚列明各幅土地的面積,但從有關「綠化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檢討的內容中可推算,這152幅土地中約有三分之一屬於「綠化地帶」。若以本年施政報告內的數字推算,即打算開發的「綠化地帶」,將相等於約120個香港大球場的草地總和!
雖然「綠化地帶」本身的生態價值未必及得上「限制地區」、「郊野公園」,或「自然保育區」,但是「綠化地帶」絕對不只是「綠化」了的地方。這些土地連接市區和較偏遠的生態區,往往在防止城市發展活動為周邊自然環境構成破壞,發揮重要的「緩衝作用」,故亦為維持生態敏感地區之間的聯繫扮演重要的角色。
再者,香港設立「綠化地帶」,更是為了要保存現有自然景觀、風景勝地及具認可風水價值地點,以及為市民提供靜態的康樂用地。因此,政府不應在未有仔細考慮其他政策之前,便輕率打「綠化地帶」的主意。
其實,在整個瀰漫着渴求土地的氣氛中,政府又有甚麼方針,確保發展和保育之間得到平衡呢?行政長官在其「施政綱領」中發表了「正推行多項措施,包括『管理協議』計劃及『公私營合作試驗』計劃,以加強保育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的內容。
奇怪的是,「公私營界別合作」計劃,自2004年推行10年以來一直存在爭議,但政府繼續充耳不聞,還將之冠以「試驗」為名繼續推行,這行為實在令人費解。
公私營合作 未平衡保育
10年前,新自然保育政策制定之時,選定了12個為最具自然保育價值的優先保育地點,並推行「管理協議」和「公私營界別合作」試驗計劃,以便評估兩個方案的成效。參與「公私營界別合作」計劃的倡議者,會獲准在已選定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中,生態較不易受破壞的部分進行發展,但發展規模須經政府同意,而且須負責長期保育和管理該地點其餘生態較易受破壞的部分。
沙螺洞是新自然保育政策下12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亦是由漁護署所鑑定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2008年,有發展商想以公私營合作形式,申請在沙螺洞興建骨灰龕,和在高生態價值的地帶引入保育管理。可是,整個項目的概念和建議都充滿矛盾,當中包括申請發展的範圍,大部分屬於「綠化地帶」的官地。諮詢期間,政府收到超過300份意見書及長達900多頁的環評報告。經過數年的激烈討論之後,申請人終在2011年撤回此申請。
我們當然明白香港對住房的殷切需求。然而,我們有否想過,每當要大打「綠化地帶」或「郊野公園」主意的時候,發展這些珍貴土地的背後得益者,又有多少真正屬於基層市民或普羅大眾呢?政府一直有「提及」不同的供應房屋土地方案,只是部分由於難度較高而一貫「講多過做」。
政府千方百計想從自然生態環境中釋放土地作發展的用途,但過往經驗證明,暫時並未有任何可行的方案,在這些生態敏感地帶平衡發展與保育。政府是否先應仔細研究其他開發建屋土地的政策呢?否則,在這股「盲搶地」的熱潮下,香港未來的自然生境將會岌岌可危。
機構: 思匯政策研究所
原文連結:
paper.hket.com/article/166816/%E5%85%88%E8%AC%80%E4%BB%96%E6%B3%95%E6%8B%93%E5%9C%B0%20%E
8%8E%AB%E7%9B%B2%E6%90%B6%E7%B6%A0%E5%8C%96%E5%9C%B0
撰文:黃潔文 思匯政策研究所傳訊經理
欄名:GREEN FORUM政府近來向立法會提交討論文件,進一步交代施政報告倡議的覓地建房大計。文件介紹了政府短至中期,以及長遠土地供應計劃,當中有建議將全港16區共152幅地改劃為住宅用途,為未來5年提供21.5萬個住宅單位。
綠化帶緩衝 城市與大自然
雖然文件未有清楚列明各幅土地的面積,但從有關「綠化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檢討的內容中可推算,這152幅土地中約有三分之一屬於「綠化地帶」。若以本年施政報告內的數字推算,即打算開發的「綠化地帶」,將相等於約120個香港大球場的草地總和!
雖然「綠化地帶」本身的生態價值未必及得上「限制地區」、「郊野公園」,或「自然保育區」,但是「綠化地帶」絕對不只是「綠化」了的地方。這些土地連接市區和較偏遠的生態區,往往在防止城市發展活動為周邊自然環境構成破壞,發揮重要的「緩衝作用」,故亦為維持生態敏感地區之間的聯繫扮演重要的角色。
再者,香港設立「綠化地帶」,更是為了要保存現有自然景觀、風景勝地及具認可風水價值地點,以及為市民提供靜態的康樂用地。因此,政府不應在未有仔細考慮其他政策之前,便輕率打「綠化地帶」的主意。
其實,在整個瀰漫着渴求土地的氣氛中,政府又有甚麼方針,確保發展和保育之間得到平衡呢?行政長官在其「施政綱領」中發表了「正推行多項措施,包括『管理協議』計劃及『公私營合作試驗』計劃,以加強保育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的內容。
奇怪的是,「公私營界別合作」計劃,自2004年推行10年以來一直存在爭議,但政府繼續充耳不聞,還將之冠以「試驗」為名繼續推行,這行為實在令人費解。
公私營合作 未平衡保育
10年前,新自然保育政策制定之時,選定了12個為最具自然保育價值的優先保育地點,並推行「管理協議」和「公私營界別合作」試驗計劃,以便評估兩個方案的成效。參與「公私營界別合作」計劃的倡議者,會獲准在已選定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中,生態較不易受破壞的部分進行發展,但發展規模須經政府同意,而且須負責長期保育和管理該地點其餘生態較易受破壞的部分。
沙螺洞是新自然保育政策下12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亦是由漁護署所鑑定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2008年,有發展商想以公私營合作形式,申請在沙螺洞興建骨灰龕,和在高生態價值的地帶引入保育管理。可是,整個項目的概念和建議都充滿矛盾,當中包括申請發展的範圍,大部分屬於「綠化地帶」的官地。諮詢期間,政府收到超過300份意見書及長達900多頁的環評報告。經過數年的激烈討論之後,申請人終在2011年撤回此申請。
我們當然明白香港對住房的殷切需求。然而,我們有否想過,每當要大打「綠化地帶」或「郊野公園」主意的時候,發展這些珍貴土地的背後得益者,又有多少真正屬於基層市民或普羅大眾呢?政府一直有「提及」不同的供應房屋土地方案,只是部分由於難度較高而一貫「講多過做」。
政府千方百計想從自然生態環境中釋放土地作發展的用途,但過往經驗證明,暫時並未有任何可行的方案,在這些生態敏感地帶平衡發展與保育。政府是否先應仔細研究其他開發建屋土地的政策呢?否則,在這股「盲搶地」的熱潮下,香港未來的自然生境將會岌岌可危。
機構: 思匯政策研究所
原文連結:
paper.hket.com/article/166816/%E5%85%88%E8%AC%80%E4%BB%96%E6%B3%95%E6%8B%93%E5%9C%B0%20%E
8%8E%AB%E7%9B%B2%E6%90%B6%E7%B6%A0%E5%8C%96%E5%9C%B0